您现在的位置:漫步国旅 >> 旅游资讯 >> 用舞台精品讲好黄河文化的甘肃故事——陇剧《大禹治水》创排演出

用舞台精品讲好黄河文化的甘肃故事——陇剧《大禹治水》创排演出

来源:互联网 | 2022-09-11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站小编摘写分享,目的在于更广泛地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描述的真实性。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与网站联系,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谢谢!

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圆满收官,陇剧《大禹治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颁发的成功参演荣誉证书,并在“一剧一评”当中得到了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至此,这部被誉为“陇剧曙光”的好剧又一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前行莫忘来时路,新程方知向何行。往事历历,就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部闪耀光环的陇剧诞生与成长过程……

创演:新时代的“命题作文”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段的甘肃,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摆在新时代甘肃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2021年初,在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怀指导下,甘肃省陇剧院研究查阅有关黄河文献典籍,根据《尚书·禹贡》大禹“导河于积石”这一记载及考证资料,“积石”正是甘肃省临夏州的“积石山”,这一发现给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和支点,《大禹治水》作为反映黄河文化题材的舞台剧目应运而生。在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论证后,2021年5月,甘肃省陇剧院正式启动了《大禹治水》的创排。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该如何去呈现?如何将先民们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英雄精神,用舞台艺术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又是一道难题。 

为了寻找素材和灵感,剧组主创人员几度赴积石山的积石峡、喇家遗址等地实地采风,搜集民间传说,整理文献史料。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形成剧本框架脉络后,邀请著名编剧薛龙彪主笔,进行剧本的创作。初稿完成后,又10多次邀请省内、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研讨,16次易稿而成。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辛排练,黄河逐梦,大剧诞生。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和基石,又是黄河文化的财富和凝练,大禹和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和敬畏自然、科学治水的经验,对于当前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甘肃省陇剧院负责人在接受甘肃日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甘肃是戏剧大省,我们有责任用舞台艺术来讲述甘肃故事、讲述黄河故事,用具体行动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大禹治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命题作文’”。

首演:致敬母亲河的黄钟大吕

2021年10月15日晚,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七周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之际,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在甘肃黄河剧院首演成功,成为甘肃文艺工作者向《规划纲要》出台的献礼之作。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在看望《大禹治水》剧组时说:“规划出台,大戏登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是甘肃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晚,黄河剧院900多名观众首睹《大禹治水》的风采。2个小时的演出,在陇剧三朵梅花雷通霞、佟红梅、窦凤霞和担任主演的大禹邵炳德及近百名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大禹治水”过程中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天理与人性、亲情与仇恨、生与死的抉择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大禹“请下神坛”,让英雄平民化,是《大禹治水》刻画人物的成功之处。通过戏剧冲突赋予了大禹更多的人性,他会在心中大义与母亲叮嘱中犹豫徘徊,也会感慨山娃自幼丧父后的生活不易,还会在治水不力时身心疲惫,但是他更能以百姓为大,舍小家为大家,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生动形象的表演、悠扬婉转的唱腔、恢弘大气的布景、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让大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观众们为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所折服,也为上古民众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治水精神而深深感慨。现场观众随着演员同悲同喜,他们赞叹着大禹的心怀天下,叹息着山娃的舍己为人,他们也同情着山戎的丧子之痛。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是对该剧的最好肯定。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仁说:“陇剧《大禹治水》的成功首演,是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更是向中华民族母亲河致敬的黄钟大吕。”

《大禹治水》享誉金城,蜚声圈内,一部好剧就此登上舞台。

巡演:提升嬗变反哺陇原乡亲

作为甘肃省唯一传统地方戏曲艺术,陇剧自1958年搬上舞台,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和艺术实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之林,成为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成熟娇艳的艺术之花。开山之作《枫洛池》两度赴京演出,经典剧目《官鹅情歌》经久传唱。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陇剧也陷入了逐渐衰落的困境。人们说,《大禹治水》的创排,给陇剧带来了新的曙光。 

“用工匠精神再造精品”。成功首演后,甘肃省陇剧院没有迷失在掌声中,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一部好剧需要反复打磨。一场自我升华悄然展开。在半年多时间的提升、修排中,从剧本到舞美,从演员手臂弯曲的幅度,到脚尖踮起的高度……剧情的不断完善、表演的不断细化、舞美的全面提升,让这部新生的剧作发生了从作品到精品的嬗变。

2021年6月13日晚,《大禹治水》再次登上“春绿陇原”文艺展演的舞台。这部根植于陇原大地陇情陇韵,深入百姓心中的史诗剧,走近基层人民大众,拉开了他反哺乡亲的惠民巡演序幕。 

6月18日巡演第二站,《大禹治水》荣归故土――陇剧的发源地庆阳,为父老乡亲奉上了一场久违的视听盛宴。甘肃省陇剧院很多演员的家乡就在庆阳,回到家乡演出,他们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总想着把自己最精彩、最耀眼的一刻呈现在“亲人”面前。在当晚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大禹治水》再一次用高品质的演出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位老乡看完后激动地说:我是从五十公里外专门赶来看戏的,代表甘肃最高水平的戏曲院团,给我们庆阳人民带来了期待已久的大戏,我们心里面充满感激和感动,今天演员表演得好、唱得好,尤其是最后一幕,让人泪流满面。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围在舞台前久久不愿离去,喝彩声、掌声响彻全场,不少演员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参演:书写黄河故事的甘肃篇章

大河逐梦,九州同曲。在省内完成巡演后,7月2日晚,《大禹治水》又惊艳亮相济南市梨园大戏院。该剧以其紧贴时代脉搏,立足黄河文化的选题立意,成功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 

当晚,济南各界群众热情高涨,早早来到剧场,围看宣传海报,谈论剧种剧情,想一睹陇剧风采。

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随着剧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现场掌声也不绝入耳。火花四溅的“开山”,扣人心弦“治水”,将大禹和先民们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和奋斗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深震撼着现场观众。而陇剧音乐独有的“麻簧”、以皮影戏为表现手法的“月下婚礼”场景、水袖舞场景,把人物的情绪表现的栩栩如生,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陇剧院的演员们、乐团、后台舞美更是铆足了劲,配合默契,发挥超常,将最出色的一面展现给齐鲁乡亲,将独具特色的陇剧艺术尽情绽放在舞台上。 

演出结束后,喝彩声、掌声萦绕剧场,许多观众自发围在乐池前,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当地戏曲爱好者说:“陇剧、吕剧同属于黄河流域的戏曲,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第一次看陇剧,觉得作为西北的一个剧种,它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也有一唱三叹的委婉细腻,艺术表现力强。演员对大禹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奉献精神、为民情怀深入人心,令人感动。”济南一位老文艺工作者说:“作为表现黄河文化的戏曲作品,《大禹治水》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是很成功的,同时,戏曲的舞台表现、演员的扎实唱功,都代表了陇剧艺术水平是很高的,看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山川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大禹治水》讲述着古老的黄河英雄故事,而陇剧人用艺术精品唱响了黄河文化甘肃新的旋律。


兰州旅行社 兰州旅行社报价及线路 兰州的旅行社

甘肃旅游概况

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

|定制你的专属旅行